随着年关临近,新的一年即将到来。对于那些远在外地工作或求学的朋友们来说,春节假期无疑是难得的机会,可以回到家乡与父母团聚,享受久违的亲情。然而,对于那些未婚或虽已结婚但尚未准备要孩子的朋友们来说,回老家过年时,父母和长辈们的“催婚催生”无疑是无法逃避的话题。
提到被父母催婚催生,许多人应该都听过这样一句话——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。如果真有一个“催婚语录排行榜”,这句名言必定稳居前三位。可以说,它几乎成了父母长辈们在春节期间的“口头禅”,不论你是已婚未育,还是单身未婚,似乎都逃不过这句话的提醒。
但其实,这句古话的原意和我们通常理解的意思是有很大差距的。我们常常以为,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是指子女没有后代,是对父母最大的“不孝”,尤其是对于传宗接代这一传统观念的坚持。然而,原本的意思并非如此,很多人都误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。
这句话出自《孟子·离娄上》,原文完整的表述是: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舜不告而娶,是为无后。”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,我们需要结合后半句来看。孟子通过这句话举了一个例子,讲的是古代一位著名的帝王——舜。舜是中国历史上四位明君之一,年轻时才智出众,得到了尧帝的赏识。尧帝后来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,但令人吃惊的是,舜结婚时并未事先告知自己的父母,而是直接成婚了。孟子认为,舜在这一行为上没有尽到作为子女的责任,因此说他是“无后”。
展开剩余60%从这里可以看出,“无后”并不是指“没有子嗣”,而是指子女在关键事情上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。舜做了重大决策——结婚,却没有告知父母,显然是没有履行作为儿女的责任。孟子并没有直接批评舜的行为,他在后面补充道:“君子犹以为告知”,意思是,虽然舜没有告知父母,但他是经过了严密考察的,他的婚事无可厚非。而且,当时舜的父母对他有偏见,若告知他们,可能会适得其反,因此不告知也是合适的。
那么,为什么“无后”会被误解为“没有后代”呢?其实,这一误解源于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赵岐,他在注解《孟子》时,把“无后”解释为“没有子嗣”。从此,这个解释被广泛流传,直到今天,许多人都将“无后”理解为“无子无嗣”。这种错误的理解一直影响着我们对于这句话的看法。
然而,随着学术研究的进展,越来越多的现代学者认为,“无后”应当理解为“没有尽到责任”。这与传统的“传宗接代”的观念相去甚远,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。不过,关于这两种解释孰对孰错,可能还无法得出定论,毕竟孟子在当时并未明确表述。无论如何,从当代的角度来看,“责任”的解释更为合适。
尽管如此,回到催婚这一话题,即便我们一直误解了这句话,似乎父母们依然能在催婚时“用得上”。因为在他们的眼中,结婚生子不仅是为了延续家庭血脉,也是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。所以,尽管我们可能理解错了这句话的意义,父母们却依然坚持着自己对“责任”的理解,把结婚生子视作一种责任和义务。
总的来说,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的原意与我们理解的“催婚催生”并不完全契合,但在实际生活中,父母长辈们仍会通过这句话来表达他们对婚姻和家庭延续的期盼。面对这种情况,你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呢?
发布于:天津市七星配资-股市配资技巧-在线配资炒股平台-短期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